何为“人”?

人之所以为人,不仅在于其生物学属性,更在于思想、意识与反思自身的能力。人与动物的区别,远远不只是会说话、会制造工具那么简单。真正的问题在于:作为“人”,我们是否真的活出了“人”的样子?

中国人常以“上下五千年文明”自豪,历史悠久、不曾断代,听来气势磅礴。然而细细一看,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无论哪个朝代、哪个时期,循环往复的不过是同一种权力结构与社会运转方式。奴隶制消失了吗?封建制度被彻底打破了吗?似乎并没有。所谓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的口号响亮,但遗憾的是,每个时代的“糟粕”都以新的面目延续了下来,代代相传。

今日的中国,自称社会主义国家。但若细究实质,它更像是奴隶制、封建制和现代社会的混合体。无论口中高呼的是主义,还是满眼生意,最终的核心应当是“人”。但现实却是,绝大多数国家——包括中国在内——早已不把人民视为真正的“人”,而更像是一种“可控资源”。国家的名义、旗帜、光辉背后,代表的常常不是大众,而是上层那一小撮掌握资源与话语权的人。当国家的利益受到冲击时,第一反应激烈的往往不是人民,而是权贵;当人民为“国家声誉”奔走时,那些真正拥有决定权的上层,却常常保持沉默。

这就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:国家,本是由“人”组成的。可当权者将人民看作工具,仅仅是维稳的基础、利益的来源,他们才会“关心”你的温饱,却不关心你的尊严。因为只有吃饱了、穿暖了、活着了,你才能继续为他们“创造价值”。

那么,你凭什么这样说?这不是悲观,而是现实。看看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,极少数人拥有能与国家匹敌的财富,而另一些人却挣着几元的时薪、承担十几小时的劳动强度;看看那些受到伤害却无处维权的普通人——这些现象真的是法律不健全?是人口太多?是制度问题?其实都不尽然。更深层的原因,是我们每一个人。

和鲁迅笔下的旧时代相比,今天的中国变化了什么?“莫谈国事”的牌匾不见了,却成了平台上的禁言与封号;祥子拉的人力车换成了送外卖、开网约车;唯权是从的逻辑仍在、事不关己的冷漠仍在。如果面对不公,我们仍然噤若寒蝉;如果因为对方是“官”,就低眉顺眼、俯首贴耳;如果别人遭遇苦难,我们只庆幸不是自己……那我们所谓的“进步”又体现在了哪里?

许多人以公务员身份为荣耀、以文凭为资本、以财富为衡量人生价值,这恰恰说明:这个社会依然未能摆脱“人上人”和“人下人”的等级想象。人人都想往上爬,因为在这个规则中,只有踩着别人,才能不被别人踩。虽然权力的顶端遥不可及,但人们并不关心这个,他们只在意能不能离开底层。这种对“上位”的渴望,一旦实现,便容易忘却当初为何出发。而更危险的是,中国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衡与监督,导致“掌权者越掌越权”。

回到最初的问题:每一个人,都是这个系统持续运转的节点。我们不曾真正团结:被压迫时不联合反抗,而是忍辱负重、试图自己往上爬。一旦爬上去了,就忘了曾经,也开始打压别人。循环往复,终成死局。即使有少数人愿意发声,更多人却在观望、沉默、甚至冷嘲热讽,因为牺牲自己一点点都不愿意,只想等别人“成功”后自己获利。

所以说,为何历史无法改变?因为火苗虽小,却始终无法汇聚成燎原之势;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被冷水扑灭。

今天的中国,已经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反抗。那是因为我们不再是为生存而斗争的年代。温饱解决之后,人性中的惰性与服从就占了上风。即便面对再多的不公与压迫,人们依然安于现状。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经历过思想启蒙,而长期压抑与劳作的生活状态,也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去思考、去怀疑、去觉醒的能力。

也许这一切已经陷入了死循环。思维的桎梏一代代传承下去,极少有人能跳脱。就算有人尝试站出来,在这个信息高度集中控制的时代,也往往早早被封锁、被噤声。我们所能做的,可能只剩下一件事:保留思想的火种。也许,在某个契机来临的时刻,它可以再次点燃。

向那些真正关心人民的人致敬,同时,也希望他们能明白:并非所有牺牲都是值得的。